中國翻譯協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在京召開
中國網4月1日訊 中國翻譯協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4月1日在北京召開。中宣部副部長呂巖松、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中國翻譯協會第七屆理事會會長周明偉出席大會開幕式并致辭,國際翻譯家聯盟主席凱文•夸克通過視頻方式致辭。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中央編譯局局長、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柴方國,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副局長于濤以及中國譯協顧問、領導機構成員出席大會。來自中央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以及翻譯行業的會員代表近450人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加會議。
大會主會場
呂巖松強調,習近平外交思想和總書記關于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翻譯事業發展錨定了歷史方位和時代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翻譯工作是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的橋梁紐帶,是服務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力量。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翻譯工作作為對外工作、外宣工作的重要支撐,責任更為重大、作用更加凸顯、任務更加艱巨。我們要擔當職責使命,對外譯介好傳播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聚焦國之大者,高水平高質量服務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堅守文化自信,積極講好中國故事、促進中外文明互鑒。堅持強基固本,在改革創新、提升效能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杜占元指出,成立40年來,中國翻譯協會引領翻譯行業同仁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在助力國際傳播、推動中外交流、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等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當前,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進程中,翻譯事業面臨新的歷史性機遇。他代表業務主管單位要求中國翻譯協會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外譯介,全面加強國家翻譯能力建設,大力推動翻譯人才隊伍建設,積極開展翻譯領域基礎性建設,緊密團結國內外翻譯力量,推動新時代翻譯事業蓬勃發展,為促進中國開放發展和人類共同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周明偉指出,協會始終把國家翻譯能力建設的明確要求和現實需要作為工作引領,與全行業同仁攜手同心、共擔重任。未來,協會需要準確把握形勢,提高對中國翻譯事業進入新發展階段的認識,發揮引領作用,樹立踐行中國翻譯事業的新發展理念,持續開拓創新,構建中國翻譯事業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翻譯事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基筑臺,為世界讀懂中國、中國走向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國際翻譯家聯盟主席凱文•夸克視頻致辭
凱文•夸克表示,新冠危機帶來諸多困難,但各行各業的翻譯人成功向社會證明了翻譯的價值,展現出翻譯人強大的適應和變通能力。希望新一屆理事會成員承擔起與協會共同發展的責任,為中國翻譯界的最高利益,為譯協所有成員的利益和發展一起努力。
本次大會聽取并審議通過了周明偉代表中國翻譯協會第七屆理事會所作的工作報告以及《中國翻譯協會章程》修定稿、《中國翻譯協會會員管理暫行辦法》修訂稿等。
分會場一
分會場二
大會期間還舉行了“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資深翻譯家”“翻譯中國外籍翻譯家”以及協會抗疫先進集體、優秀分支機構、單位會員和社團工作者等表彰儀式,發布了《2022中國翻譯及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報告》《2022中國翻譯人才發展報告》,以及《多語種國際傳播大數據服務 基礎元數據》、《中國特色話語翻譯高端語料庫建設》系列標準、《專利翻譯服務規范》等五部行業標準規范。
本次大會是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之際,召開的一次全國翻譯界的重要會議。大會對于團結引領翻譯界緊緊圍繞新時代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更好服務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助力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讀懂中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口譯教學和培訓往往注重學習口譯的特殊技能(如無筆記、有筆記、數字、分腦等模塊能力),并結合大量的實踐材料進行練習和評論。
但1-2年后學習的結果往往是,好的就是當年入學時就好的,差的也是當年入學時就差的。
為什么會這樣?
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假設:你有一個家鄉話,你還會說普通話,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母語。
當你需要在家鄉方言和普通話之間做口譯時,也許你只需要熟悉口譯操作就可以翻譯。
5分鐘無筆記我想你可以輕易應付,再難的數字你也應該可以記下,筆記該寫什么不該寫什么,什么該腦記什么該筆記你心里都有數,該直譯的你會直譯,該意譯的你會意譯,該音譯的你會直接描音,該省略不譯的你會省略,可以說,你翻的每一句話都足以被載入詞典(如果存在這么一本詞典的話)。
舉一個例子。
在一次英漢同傳課,放了一段話,里面講者引用了王爾德的一段名言。
當然翻到這里,大家都沒聲了,還在翻譯的三個同學,一個是加拿大人,另外兩個是英語基礎巨好無比能媲美母語的同學。
其他英語基礎一般的,全都瞎菜。
從這個角度看,口譯做的不好,是欠缺口譯技巧還是欠缺語言水平,不言自明。
那么為什么翻譯學院都是偏重或者只進行技巧教學呢?
可能的原因是:
1.只有教授口譯技巧,才能把自己的學科和英語教學區分開來,從而得到發展。這個原因過于現實,我們姑且不談。
2.碩士階段的老師傾向認為學生語言能力應該是合格的,不需要教;抑或老師認為語言能力早已定型,是童子功,教不了了也不會教。
事實真的是這樣么?我們捫心自問真正做到英語能力合格的有多少人?什么都能聽懂、什么都會表達的有多少?
當然,通過上課的海量實戰練習,學生的語言能力連同翻譯能力都會有所長進,這就像我上篇文章舉的例子,練習10000米長跑,每天跑5個10000米確實可以提高,但也許針對缺乏力量的運動員,專門練練舉重更能事倍功半。
這樣做的就過往往就是,口譯教學教的是一套方法,最終那個學生做得好,還是看學生自己的英語底子,那為什么不去提升學生的英語底子???
我國小語種教育一般都是18歲開始學習。
別的學校不知道,在北外,通過大學四年嚴格的學習,課本全背誦,配合后期研究生學習以及1-2年留學經歷,完全可以達到非常理想的水平。
有人會拿12歲語言窗口期說事。
窗口期只是意味著12歲前學習外語不需要刻意努力,并不意味著過了18歲或者25歲,就失去了完美掌握新語言的能力。
綜上所示,如果口譯學生希望提升自己的口譯能力,先衡量一下自己的外語水平,如果沒有達到B語言,甚至沒有達到C語言的水平,那么提升外語能力的投入產出比絕對比練習口譯技巧高得多。跟著正常節奏去學習技巧,你永遠都很難超過外語基礎比你好的同學。
上一篇: 中國翻譯協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將于2022年4月1日在北京舉行下一篇: 口譯標準與筆譯標準有什么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