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譯做的好不好跟口譯技巧的欠缺有關么?
口譯教學和培訓往往注重學習口譯的特殊技能(如無筆記、有筆記、數字、分腦等模塊能力),并結合大量的實踐材料進行練習和評論。
但1-2年后學習的結果往往是,好的就是當年入學時就好的,差的也是當年入學時就差的。
為什么會這樣?
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假設:你有一個家鄉話,你還會說普通話,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母語。
當你需要在家鄉方言和普通話之間做口譯時,也許你只需要熟悉口譯操作就可以翻譯。
5分鐘無筆記我想你可以輕易應付,再難的數字你也應該可以記下,筆記該寫什么不該寫什么,什么該腦記什么該筆記你心里都有數,該直譯的你會直譯,該意譯的你會意譯,該音譯的你會直接描音,該省略不譯的你會省略,可以說,你翻的每一句話都足以被載入詞典(如果存在這么一本詞典的話)。
舉一個例子。
在一次英漢同傳課,放了一段話,里面講者引用了王爾德的一段名言。
當然翻到這里,大家都沒聲了,還在翻譯的三個同學,一個是加拿大人,另外兩個是英語基礎巨好無比能媲美母語的同學。
其他英語基礎一般的,全都瞎菜。
從這個角度看,口譯做的不好,是欠缺口譯技巧還是欠缺語言水平,不言自明。
那么為什么翻譯學院都是偏重或者只進行技巧教學呢?
可能的原因是:
1.只有教授口譯技巧,才能把自己的學科和英語教學區分開來,從而得到發展。這個原因過于現實,我們姑且不談。
2.碩士階段的老師傾向認為學生語言能力應該是合格的,不需要教;抑或老師認為語言能力早已定型,是童子功,教不了了也不會教。
事實真的是這樣么?我們捫心自問真正做到英語能力合格的有多少人?什么都能聽懂、什么都會表達的有多少?
當然,通過上課的海量實戰練習,學生的語言能力連同翻譯能力都會有所長進,這就像我上篇文章舉的例子,練習10000米長跑,每天跑5個10000米確實可以提高,但也許針對缺乏力量的運動員,專門練練舉重更能事倍功半。
這樣做的就過往往就是,口譯教學教的是一套方法,最終那個學生做得好,還是看學生自己的英語底子,那為什么不去提升學生的英語底子???
我國小語種教育一般都是18歲開始學習。
別的學校不知道,在北外,通過大學四年嚴格的學習,課本全背誦,配合后期研究生學習以及1-2年留學經歷,完全可以達到非常理想的水平。
有人會拿12歲語言窗口期說事。
窗口期只是意味著12歲前學習外語不需要刻意努力,并不意味著過了18歲或者25歲,就失去了完美掌握新語言的能力。
綜上所示,如果口譯學生希望提升自己的口譯能力,先衡量一下自己的外語水平,如果沒有達到B語言,甚至沒有達到C語言的水平,那么提升外語能力的投入產出比絕對比練習口譯技巧高得多。跟著正常節奏去學習技巧,你永遠都很難超過外語基礎比你好的同學。
上一篇: 北京翻譯公司與您分享三個交替傳譯工作的實用技巧下一篇: 口譯中會議主持人常用語